2007年4月15日 星期日

說起真臘風土記

真臘風土記之緣起:

西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消滅南宋完成統一全國大業後,為穩固江山,安內攘外,於西元1281年遣使至真臘望其歸附,然真臘國王闍耶跋摩八世仗其國勢強大,扣留使節嚴拒附庸,卻於1282年派使節赴中國通好,然中國之使節仍未釋放,忽必烈鑑於王基初奠,國力未固,不宜征戰外域,且真臘與中國素稱良好,始終未發兵征討,西元1295年忽必烈之孫元成宗即位,翌年派新使節團赴真臘冀能解決西元1281年使節被扣事宜,周達觀出生於溫州永嘉,對南洋事務熟悉,奉召加入使節團,隨團進入真臘,在當地待了年餘,並記下所見所聞,真臘風土記一卷.

西元1431年暹玀人攻佔吳哥地區,燒殺擄掠,真臘史籍毀於烽火,真臘王朝迫遷金邊,吳哥窟地區逐漸荒廢,湮沒於叢林之間,西元1858年法國自然學家亨利_穆澳因研究蝴蝶踏入暹粒,而無意中重新找到這被遺忘的真臘王朝古建築群,吳哥窟遺跡才逐漸被世人所注意,而也從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的記載中慢慢剝繭抽絲而得以管窺古代真臘的一些風貌

在吳哥地區經常可以看到外國人手捧真臘風土記英譯本或法譯本在對照古蹟,何其有幸我們不必看翻譯本就可以看懂周達觀的所記所敘,

今年12月要再去一次吳哥窟,行前曾希望夥伴們能先看看真臘風土記這本書,我參考正中書局在民國65年出版真臘風土記校注乙書,(金榮華先生著作,目前已絕版), 略加淺釋,再佐以圖片,冀對要去吳哥窟的夥伴有所助益.

真臘風土記有總敘一,分類四十則,1城廓 2宮室 3服飾 4官屬 5三教 6人物 7產婦 8室女 9奴俾 10語言 11野人 12文字 13正朔時序 14爭訟 15病癩 16死亡 17耕種 18山川 19出產 20貿易 21欲得唐貨 22草木 23飛鳥 24走獸 25蔬菜 26魚龍 27醞釀 28鹽醋醬麵 29蠶桑 30器用 31車轎 32舟楫 33屬郡 34村落 35取膽 36異事 37澡浴 38流寓 39軍馬 40國主出入

 -----------------------

真臘風土記(元 周達觀)

○總敘 

  真臘國或稱占臘,其國自稱曰"甘孛智"。今聖朝按西番經(001)名其國曰"澉浦只",蓋亦"甘孛智"之近音也。(002).自溫州開洋,行丁未針(即西西南方向),歷閩廣海外諸州港口,過七洲洋,經交趾洋,到占城(即今越南中部之平定)。又自占城順風可半月到真蒲,乃其境也。(到了真浦就是真臘的國境了),又自真蒲行坤申針(西南偏西方向),過崑崙洋,入港,港凡數十,惟第四港可入,其餘悉以沙淺故,不通巨舟。然而彌望皆修藤古木、黃沙白葦,倉卒未易辨認,故舟人以尋港為難事。自港口北行,順水可半月,抵其地曰查南,乃其屬郡也。又自查南換小舟,順水可十餘日,過半路村、佛村,渡淡洋(即洞里薩湖),可抵其地曰干傍(003).取城五十里(距都城五十里)。按諸番志(004)稱其地廣七千里,其國北抵占城半月路,西南距暹羅半月程,南距番禺十日程,其東則大海也。舊為通商來往之國。

聖朝誕膺天命,奄有四海,唆都元帥之置省占城也,嘗遣一虎符萬戶、一金牌千戶,同到本國,竟為拘執不返。(005) 。元貞之乙未(西元1295,006)六月,聖天子遣使招諭,俾余從行。以次年丙申二月離明州(即今浙江寧波),二十日自溫州港口開洋,三月十五日抵占城,中途逆風不利,秋七月始至,遂得臣服。至大德丁酉六月回舟(即西元1297,007)八月十二日抵四明泊岸,其風土國事之詳雖不能盡知,然其大略亦可見矣。

(001 西番即今之西藏,西番經即西藏的經籍)

(002 柬埔寨的英文是Cambodia,除曾一度改名高棉,現稱柬埔寨)

(003 干傍,即碼頭也,此處指洞里薩湖北岸之暹粒河口,為真臘對外水運港口)

(004 諸番志為南宋趙汝适所撰)

(005 唆都元帥於元朝至元十八年奉命駐守占城,曾派出虎符萬戶與金牌千戶兩位高官到真臘,竟被真臘拘留未得歸返)

(006 元貞元年, 元朝第一個皇帝忽必烈的孫子鐵穆耳繼承皇位稱元成宗,元貞元年即西元1295) 

(007 大德丁酉即大德元年,大德是元成宗用的第二個年號,其第一個年號是元貞,大德元年即西元1297)

  ○城郭 

  州城(即大吳哥城,008)周圍可二十里,是有五門,門各兩重。惟東向開二門,餘向皆一門。城之外巨濠,濠之外皆通衢大橋。

 橋之兩傍各有石神五十四枚,如石將軍之狀,甚巨而獰。五門皆相似。橋之闌皆石為之,鑿為蛇形(:神話中之蛇Vasuki),蛇皆七頭,五十四神皆以手拔蛇,有不容其走逸之勢。(:此為印度神話--攪拌乳海,009)

城門之上有大石佛頭三,面向四方,中置其一,飾之以金。(:有頭三,其中一頭有兩面分視內外,餘二頭各視左右,故面向四方), 門之兩傍,鑿石為象形。(:係鑿以三個頭的大象,因陀羅神的座騎)

城皆疊石為之,可二丈,石甚周密堅固,且不生繁草,却無女墻(小牆 010)。城之上,間或種桄榔木(:鐵木),比比皆空屋。其內向如坡子( 內向的一邊有緩坡),厚可十餘丈。坡上皆有大門,夜閉早開。有監門者,惟狗不許入門。( 彼時視狗為不祥之物)其城甚方整,四方各有石塔(城牆四角之小龕)一座,曾受斬趾刑人亦不許入門。當國之中(此大吳哥城之中),有金塔一座(:Bayon巴揚寺)。傍有石塔二十餘座(:因歷代增建,今已54)

石屋百餘間;東向金橋一所;金獅子二枚,列於橋之左右;金佛八身,列於石屋之下。

金塔至北可一里許,有銅塔一座(:Baphuon巴方寺,寺後有臥佛石雕,已毀)比金塔更高,望之鬱然,其下亦有石屋十數間。又其北一里許,則國主之廬也(:國王的御苑)。其寢室又有金塔一座焉(:即寢宮Phimeanakas,國王夜夜於此與蛇精交媾之處),所以舶商自來有富貴真臘之褒者(011),想為此也。石塔(指巴肯山Bakheng,昔舊城中心)出南門外半里餘,俗傳魯般(:比須奴神)一夜造成魯般墓(:此魯班廟即小吳哥Angkor Wat) 。在南門外一里許,周圍可十里,石屋數百間。

東池在城東十里(註東美蓬East Mebon東邊的水庫),周圍可百里。中有石塔、石屋,塔之中有臥銅佛一身(:濕婆神),臍中常有水流出。

北池在城北五里(涅盤寺Neak Pean,012),中有金方塔一座,石屋數十間,金獅子、金佛、銅象、銅牛、銅馬之屬皆有之。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