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教堂的濕壁畫
威斯教堂Wieskirche位於富森Fussen西北邊約20公里處,此教堂源於一農婦膜拜的被鞭笞的基督像於1738年06月14日流出眼淚,朝聖者聞訊,紛紛湧入該地朝聖,為了這些朝聖者所以建造威斯教堂以利朝聖者膜拜.
此教堂於西元 1983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教堂位於牧場中間,遠觀甚是淳樸美觀,但一進教堂內,其洛可可式的裝飾讓人瞠目結舌.
下圖是從威斯教堂的後面取的景,天氣陰陰的,偶漂小雨,而從此在德國的幾天幾乎每天下雨,天氣也在攝氏17度左右,這種天氣像是夏天嗎?
下圖是日晷,我想,德國人是最會解讀日晷的民族,因為許多的時鐘下面或旁邊都會有一個日晷,即使時鐘壞了看日晷就知道時刻,
下圖是威斯教堂的內部,洛可可風格的裝飾讓人目眩,
下圖是濕壁畫,濕壁畫簡單的說就是趁灰泥尚未乾時做的畫,若再詳細一點,應是在未乾的濕泥上迅速舖上一層薄薄的灰,這層灰會吸濕,在快乾未乾之際迅速作畫,如此,其色彩經年不退色,
但是天花板那麼大,要如何抓準每個圖案的位置與大小?畫家想出一個方法,即先在地面上用一塊大布把天花板圖畫的輪廓畫好,再把大布貼在天花板上,然後在每個圖案的重點處(台語:眉角)用針做上標記,取下大布,即可作畫而不失準頭
以上關於濕壁畫的解釋是參考桃夫人的講解與網路知識,若有錯誤歡迎指證
作工細緻,每一細節每一轉折都不馬虎
下圖是柱頭
看了洛可可式的裝飾風格,會不會覺得很眩目?
若有人說,你很洛可可哦,可不要以為那是在誇獎你,也許只是說,你的打扮很大膽華麗,但內在......嘿嘿,再說吧
以前去西藏,看到許多藏族人民辛苦工作餐風宿露只求溫飽,死後可以把大部分的財產都捐贈給喇嘛廟,所以喇媽廟的廟產越來越多,而人民依舊貧困,大部分的喇嘛廟的廟頂上都是黃金打造得金光閃閃,而部分高僧死後塔葬的塔亦鑲滿寶石金飾,我就在想,何以不把那些金銀財寶拿來蓋學校或改善人民生活?
看了威斯教堂華麗眩目的內部後,我在想,一個教堂為何要花這麼多錢把內部裝飾得富麗堂皇?真是不解?
不過台灣也有一些寺廟蓋得富麗堂皇,如中台禪寺,所以說,古今中外,很多寺廟都是蓋得一間比一間大,裝潢得一間比一間華麗,或許這是虔誠信仰下的產物吧,還是別談宗教,旅遊就旅遊嘛,輕鬆點
看完威斯教堂直奔富森FUSSEN,富森這小鎮很迷人,
下圖是民宿旁的交通標誌,很清楚的提醒駕駛人,注意小朋友
我們住的房間打開窗戶可以與新天鵝堡遙遙相望
明天就要去逛新舊天鵝堡了(待續)
聯播 : 長鬃山羊的巴伐利亞草原上的奇蹟--威斯教堂
可愛梅子的 德國行繪本2
標籤: 2007暑假德國有點冷
8 個意見:
真得好夢幻喔真得覺得好後悔不值得為公司認真加班工作啊換來個X阿....
令人目炫神迷的教堂吳哥在現場有沒有閃到眼睛啊?? @@
to sunny:看到那麼富麗堂皇的裝是風格,是有閃到眼睛,心想, 一個教堂何必裝飾得如此飄量?後來一想,那時期就是流行洛可可風格,趕流行嘛,而到了科隆大教堂看到內部裝飾如此樸素親切,就想還好不是每座教堂都是洛可可風.
我一直以為溼壁畫是走清淡路線,乾壁畫才會被洛可可風所用,原來溼壁畫也有這麼華麗的。紅山雪夫有一本"歐洲建築.工藝之旅",我覺得還不錯,可以一拿來看當工具書。
剛去翻了一下,威斯教堂雖是洛可可式樣,但卻與一般典型的洛可可風不太同,有「遲開的巴洛克之花」之稱,難怪我覺得特別華麗。洛可可應該算是從巴洛克風延申出來的的娘版,拿來罵女人的話,不算難聽喔,ccc....
去歐洲我比較不會想「民不聊生」的這類的問題,畢竟,現在的歐洲人跟現在的西藏人比,不用太努力就可以有好收獲;我只會一直想,他們真幸福,靠祖先「遺產」就可以翹咖過日子。
雖然廟和教堂都蓋得很好...卻也是能完整保存到以前的工藝和畫風 ...等。
也才能讓我們看到以前人的東西,或許這樣想會比較好吧!^.^
to kelly:"洛可可應該算是從巴洛克風延申出來的的娘版",這句很傳神,我就覺得洛可可真是娘了點,"靠祖先「遺產」就可以翹咖過日子",現在去大陸就會發覺大陸也慢慢重視老祖先的東西了,所以"靠祖先「遺產」就可以翹咖過日子"也適用於大陸人身上,去義大利也是to macgirl:這種想法也對,教堂比較不會受到人為或戰火的破壞,可以比較完整的保留,讓以後的人看到前人的藝術結晶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